“十四五”昆明工业这样干
日前,市政府印发《昆明市“十四五”工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从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创新能力、绿色集约、融合发展5个方面明确了“十四五”期间的发展目标,并展望2035年远景目标。
根据《规划》,到2025年,全市工业规模显著提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30.0%,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升到40.0%;展望2035年,工业成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柱和现代化建设的先锋力量,创新生态高度活跃,以新兴产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根基更加稳固,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走在西南前列,形成一批全国一流的产业地标,建设成为双循环新格局下立足西南、辐射南亚东南亚的现代工业核心区和区域性国际产业高地。
现状与形势
高质量发展初起步
站在“十四五”,回望“十三五”,我们可以看到,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全市工业领域牢固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4+4”重点产业,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工业经济呈现“速度较快、质效双升”的良好态势,为“十四五”时期工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云天化。
就产业结构而言,昆明坚持进退并举,精准施策,产业结构日趋优化。2020年“4+4”重点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83.3%,较2016年提高4.5个百分点,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97.4%。其中,4个优势传统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较2016年增长45.1%,4个新兴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增长28.6%,“一烟独大”的格局得到逐步改善。
但也要看到,“十三五”期间,全市工业发展水平虽然稳步提高,但仍然存在诸多困难,尚处于高质量发展起步阶段,产业基础和产业生态存在明显短板,工业现状水平与高质量发展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工业经济规模偏小、工业增速明显放缓,产业内部结构失衡、传统产业比重过高,研发投入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亟待提升,要素成本居高不下、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园区配套体系滞后、协同机制亟待健全等方面,与工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不匹配,须从战略高度引起重视。
“十四五”时期是昆明推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的关键时期,更是昆明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将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
《规划》指出,一方面,创新将成为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创新驱动和科技强国战略持续深入推进;实体经济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着力点,一系列利好政策陆续出台持续加码;双循环新格局加快形成,改革开放和“一带一路”不断深化;“新基建”步入快车道加速落地,营造新应用场景催生新模式新业态。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道阻且长,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对新旧动能转换提出更高要求、区域竞争不断加剧导致产业“突围”难度增加,宏观环境的错综复杂对产业转型与创新发展带来更多不确定因素。全市工业经济必须深入对接制造强国、科技强国等国家战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以高质量发展擎起全市经济发展的“顶梁柱”。
定位与布局
强化“两核一极多点”格局
在明确构建现代工业体系的同时,《规划》还围绕以工业和信息化为主的开发区、产业园区加快完善全市工业产业空间布局,聚焦重点领域和环节,充分挖掘、发挥各个园区资源优势和特色,重塑工业发展新格局。
《规划》坚持功能导向,统筹三区工业发展,以各县(市)区功能定位为导向,以高质量发展理念、高标准责任要求统筹并优化全市工业布局,形成支撑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的有机空间组合。具体来说,
产城互动—创新融合引领区,依托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呈贡区等城市功能核心区,遵循工业布局由城区集中向郊区延伸和向以工业园区集聚分布的阶段性变化,发挥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产业要素资源聚集优势,以提升城市品质、完善城市功能为导向,推动产城互动融合发展;
量质并举—先进制造承载区,依托安宁市、晋宁区、富民县、宜良县、嵩明县、石林县等城市功能拓展区,促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协同发展,打造主城区工业疏解承接地和新增、新兴工业项目的重要承载区;
绿色优先—生态工业转型区,依托东川区、禄劝县、寻甸县等城市生态涵养区产业载体,发挥生物多样性、重要植被类型集中分布的资源优势,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推进高水平生态涵养保护,突出资源型城市转型、生态涵养示范和绿色产业发展,构建以绿色食品加工、循环经济、绿色能源等为主体的生态友好型工业体系。
《规划》还突出园区引领,强化“两核一极多点”格局,充分发挥高新区、经开区全市工业的引领作用,夯实滇中新区工业产业发展基础,推动各类园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形成“两核一极多点”的总体格局。其中,“两核”指高新区和经开区,“一极”指滇中新区,“多点”指按照“1个主导产业+2个辅助产业”的要求明确产业定位的各省级工业园区。
就滇中新区而言,以嵩明杨林经开区、空港经济区、安宁产业园区等重点产业园区为承载主体,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政策支持,提高滇中新区产业综合承载能力,着力建设支撑昆明工业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增长极。
其中,嵩明杨林经开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巩固发展以绿色食品、包装印刷及纸制品为主的非烟轻工传统优势产业;空港经济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含电子信息新材料)主导产业,积极培育生物医药等产业;安宁产业园区(安宁片区、晋宁片区、海口片区)以化工产业为主导,加快发展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冶金等产业。
思路与体系
打造新引擎 重塑新优势
针对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规划》指出,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建立健全有利于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通过夯基础、补链条、聚主体、转方式、优载体、促开放,构建新兴产业、传统产业迭代升级的现代工业体系,谋划一批引领全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将新兴产业打造成为昆明工业的新引擎,全链条重塑传统产业新优势,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实现质量、动力和效率“三大变革”,推动全市工业大调整、快升级,走出一条高质量、跨越式、超常规的发展道路。
《规划》明确,立足昆明产业基础,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按照“增量优质、存量优化”的要求,发展壮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将其打造成为昆明工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重塑化工、冶金、非烟轻工、烟草及配套等传统产业新优势,构建新兴产业、传统产业迭代升级的现代工业体系。
在打造新兴产业新引擎方面,《规划》聚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领域,拓展优质增量,重点培育和引入创新型领军企业,加快重大项目落地,建设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一批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品牌,为昆明工业发展注入新动力,有力支撑全市工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以新材料为例,昆明将主要聚焦有色金属新材料、稀贵金属新材料、电子新材料、化工及新能源电池材料4个领域,逐步实施重点领域的建链、补链、强链工程,不断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和竞争水平,培育一批产值超百亿元的行业龙头企业、产值超5亿元的领军企业,建设一批规模大、链条长、拉动力强的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力争到2025年,新材料产业工业总产值突破1200亿元。
云南浩鑫铝箔有限公司。
在重塑传统产业新优势方面,《规划》明确,推动化工、冶金、非烟轻工、烟草及配套产业4个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推进“互联网+”“大数据+”“机器人+”“标准化+”在传统优势产业领域融合应用,持续巩固传统产业的优势和市场份额,加快传统优势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的中高端转型迈进。
任务与保障
深入推进产业基础再造
在探索新路径方面,《规划》明确,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发挥区域要素资源优势,深入推进产业基础再造、产业链现代化、创新主体升级、生产范式转型、产业载体提升、区域开放合作等重点工程,以推动全市工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以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为例,《规划》从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完善创新服务体系、畅通创新成果转化渠道3个方面加以细化。在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方面,《规划》提出,以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为核心,围绕新材料、生物医药、先进装备、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争取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落地布局,支撑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支持企业牵头,联合科研院所组建产学研合作联合体,开展共性关键技术与工艺、关键零部件、系统集成等方面协同攻关。积极布局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创新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科技创新“揭榜挂帅”“经费包干”制度,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揭榜项目,面向环保高效柴油机、先进光学仪器、新型高纯靶材、贵金属功能材料制备等重点领域,力争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和工艺装备。建立科技创新奖励和风险补偿机制,完善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政策,支持工业强基成果示范应用和推广。
震安科技生产线。
在区域开放合作工程方面,《规划》从积极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扩大国际开放合作交流、加快磨憨国际口岸城市建设3个方面加以细化。在加快磨憨国际口岸城市建设方面,《规划》提出,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发挥昆明和西双版纳“两地”,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经开区、昆明综保区、磨憨—磨丁合作区“四区”叠加优势,重点在产业培育、园区建设、招商引资、科技研发等方面与东南亚国家开展合作。积极谋划磨憨—磨丁合作区建设和产业发展,适度超前建设电力、燃气、供水、通信、道路等基础设施,按照产业发展要求推进标准厂房建设,提升产业承载力。依托中老铁路开通机遇,发挥口岸贸易便利化优势,推动铁路沿线资源开发利用,建设沿线经济带,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打造“一带一路”上的战略支点和面向中南半岛的重要开放门户。
此外,《规划》还从切实转变政府角色,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要素保障;抓好规划落地实施,确保规划成效3个方面明确了具体的保障措施。
《昆明市“十四五”工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印发